稳就业、保民生是今年两会的热词。今年上半年,部分上市公司开足马力、迎难而上,在稳就业方面贡献突出。6月9日,记者走进方大特钢发现,这家民营钢铁企业另辟蹊径“出奇招”,为退役军人就业大开“绿灯”,为其发展提供平台。
“军人保家卫国,关于退役军人政府给多少我们安置多少。只要退役人员报名愿意来,我们都会安排工作岗位,没有技能专长不要紧,企业有培养机制,只要你扎实肯干。”据方大特钢董秘詹柏丹介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强调了保就业对于稳定企业发展的基础作用,也意味着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着更高的期待。
根据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底,A股中已发布2019年年度报告的上市公司共3745家。根据这3745家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其拥有的员工总数达到了2418.81万人,同比增长了2.29%。
上市公司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提升,一方面是由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受A股扩容、科创板提速影响,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稳就业保民生的攻坚力量。
疫情暴发后,全国各地密集出台政策措施,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在江西,政府计划三年内实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5万人以上,组织3万名以上青年参加就业见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
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提振了“士气”,让企业招工更受鼓励。“方大特钢是中国500强企业,全国知名钢企。今年以来,公司扩招了一部分人才,不仅引进了新的研发团队,还新增就业两三百人,包括专业技术人才、熟练工、应届大学生、25周岁及以下的退役军人等等。”方大特钢一名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今年已有33名退役军人成为方大特钢员工,预计今年7月份还有52名退役军人要入职方大特钢,下半年还将加大招聘力度。为精准落实国家“稳就业”政策,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方大特钢努力新增就业岗位,预计今年招聘各类人才、高校毕业生、普工等400余人。
我国钢铁企业是资本密集型企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钢铁企业员工人数较为稳定,依然是吸纳劳动力的大军。“方大特钢近几年员工一直维持在五千多人左右,看上去总体人数增加不明显,实际上是吸纳了更多年轻的劳动力。因为方大特钢员工平均年龄40来岁,一部分人退休了就有一部分新增劳动力给顶上。”方大特钢一名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稳岗、稳就业的同时,部分上市公司薪酬待遇不减反增。以方大特钢为例,近年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2018年员工平均收入达18.7万元(不含中高层人员),2019年基本工资又增长50%,甚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公司今年一季度员工月均收入仍比2019年全年月均收入增长10.68%。
方大特钢表示,8年来公司为员工发放红包总金额达9亿余元,并给予员工股权激励,连续2年拿出超8成利润分红。而且,为员工和员工家属就业有门、求学有路、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给予兜底保障,自2009年以来在员工福利方面的投入达1亿余元,成为资本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纵观资本市场,对退役军人广开绿色通道的民营上市公司,还是不太多见。”一名资本市场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记者获悉,为结合企业实际用工需求,方大特钢放宽了对退役军人的招聘条件,只要是年龄在25周岁及以下身体健康、品行良好、能吃苦耐劳,无违法违纪记录的退役军人均可报名应聘。
刚刚退役的军人缺乏专业技能、没有经验,怎么办呢?对此,方大特钢董秘詹柏丹解释道,公司一直以来有“传帮带”的传统,坚持把导师带徒作为提升员工技能素质的有效手段,每年组织师徒签订协议,由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与青年员工、新上岗和转岗员工结对子。在师傅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退役军人都能胜任工作。
17年前,甘荣刚还是私人工程承包队中的一名电焊小工,只懂手工电弧焊技术,进入方大特钢后,老师傅们给他传授埋弧焊、CO2气体保护焊等技术,而且将淘汰的一些废旧设备给他练手。“最难得的是,公司非常重视岗位技术人员的培养,对参加任何级别的工种技能大赛,不仅不设门槛,而且还组织培训,这更激起了我对电焊技术的浓厚兴趣。”甘荣刚回忆道。
如今,成才后的他,又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两个平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带领成员们在江西省“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佳绩,其本人也被评为“南昌市首席技师”,荣获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江西省技术能手、江西省劳动模范、南昌市首届“洪城工匠”等多项荣誉称号,并成为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享受南昌市政府特殊津贴。
去年,一款75×56mm规格超厚矩形弹簧扁钢新品面世,让国内车企为之心动。据了解,这是一款由方大特钢与东风汽车公司合作开发的超厚矩形弹簧扁钢新规格,由于产品质量要求高、生产难度大,一直处于新品试制阶段,如今已实现批量生产。
“有了这样一款产品,汽车将变得更加轻量化,性能更加优越。”方大特钢技术中心副主任李红卫告诉记者,“在钢铁行业技术创新将永不止步,其实我不是很在乎某一个点上的技术突破,关键是整个生产链条上的技术进步和总体优化。因此,公司最近又引进了一个研发团队,专注于攻破当前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难题。”
(来源:证券日报网)